001 001

生技產業是二十一世紀台灣下一波競爭力(Next Drive)

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bert F. Curl博士曾說:二十世紀是化學及物理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科技的時代。比爾蓋茲(1999)指出: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網路與生物科技產業兩種產業的世紀,所有的科技及其應用,均將來自於量子、電腦、及分子生物科技革命,這三項革命不但是二十一世紀科技突破的關鍵,也將是推動經濟成長的引擎,任何國家不重視這三項革命的重要性,均將發現自己被排除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市場之外。發展生物科技不但能增進國際競爭力,也能擴大我國的高科技產業範疇,並促使發展趨於多樣化,以確保國家整體經濟之持續成長。

台灣近年在IT產業與半導體方面,在國際市場上頗具成效。但在全球化與中國崛起威脅下,台灣的IT產業、半導體產業卻也遭逢不得不出走的壓力。台灣各界應深刻體認。台灣在全球分工體系下之「製造中心」之優勢,已遭受大陸追趕。為求台灣在全球白熱化競爭下能永續生存,全球經濟利益交織成網,互賴已不可避免,台灣必須向上不斷升級,必求「在互賴中永保競爭優勢」(leading in interdependence)。諸多未來趨勢大師(如Naisbitt等)、國際媒體(如英國經濟學人、美國時代)、國內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等也都不約而同地指出生物科技將興起新一波產業革命,台灣應掌握此契機。

經建會于2001年5月中旬,完成「發展生物技術產業行動計畫」,從法規制度、投資環境、專案研究計畫、國家型計畫、人才培訓、生技園區等項著手,全面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為提升政府效率,落實經發會共識,行政院亦於2001年底設立「行政院生物技術產業單一窗口」。2007年6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對於生物技術公司投資於研發及人才培訓支出經費,給予25%至50%營利事業所得稅投資抵減,而投資生物技術產業者,也可享受五年免稅或股東投資抵減。

國內生技產業在這一波政府的助攔下,已邁入萌芽階段。但由於生物技術產業通常是屬於高技術密集、產品開發時程長、研發金額大、附加價值高與高風險之工業,因此產業成功要素除了技術需求外,資金的奧援與優質生技人力亦為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之重要因素。台灣若不發展生物科技,不只是在生技產業上的缺席,非常有可能「沒有參與,就無法使用」,例如不會開發針對台灣人特有基因的相關生技產品,或者無法取得他國研發的成果。在美國及歐洲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下,生技產業高投資、高報酬、高風險及技術更新快速的特性,使得沒有一個國家擁有絕對優勢,所以台灣不應放棄在生物科技產業領域與先進國家一較高下的機會。過去台灣的IT產業在政府帶動下,從無到有,創造出驚人的產值,因此台灣民間發展生物科技的腳步要更加快速,也要再次發揮胼手胝足的創業打拼精神。

因此一群企業家組織起來,在徵詢中央研究院李遠哲前院長與前行政院賴英照副院長的意見後,得到鼓勵,決定將願意協助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之個人與團體集合起來,積極促進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經過各方的努力籌備,終於在2001年11月5日正式成立『台灣生技產業促進協會』(以下簡稱本會)期望扮演好資金、技術、資訊三者溝通交流的角色。